沿革

  農田水利署桃園管理處創立緣於桃園大圳之建設,民國5年桃園大圳興工建築,在大漢溪上游石門地方取水經20公里之導水路及25公里之幹線引水灌溉桃園台地上22,000公頃之農地,使原為亢旱缺水之台地變為兩期作之種稻良田,桃園大圳最大引水量為16.70秒立方公尺,於民國13年5月26日通水。

  民國8年,為了協助農民修建桃園大圳灌溉系統中的貯水池及給水路工程,於是成立了公共埤圳桃園大圳組合,為農田水利署桃園管理處之肇創。桃園大圳組合完成了桃園大圳灌溉系統中之231個貯水池,總面積達2,218公頃,總蓄水量:6,600萬立方公尺;並完成132座河水堰及846.5公里之給排水路,所有的工程於民國17年全部完成。

  農田水利署桃園管理處共經歷10個時期,公共埤圳組合時期(1919年~1930年)、水利組合時期(1930年~1945年)、水利協會時期(1945年~1948年)、水利委員會時期(1948年~1956年)、農田水利會時期(1956年~1974年)、實施健全方案時期(1975年~1982年)、恢復會員代表時期(1982年~1994年)、遴派會長及會務委員時期(1994年~2002年),農田水利會直選時期(2002年~2020年) 及農田水利署桃園管理處時期(2020年~迄今)。

民國19年依據台灣水利組合令改組為桃園水利組合

(1) 桃園水利組合
(2) 湖口水利組合
(3) 大溪水利組合
(4) 新莊水利組合
(5) 海山水利組合

公共埤圳組合及水利組合時期
(灌區為:後村水利組合、潭底水利組合、十二股水利組合、桃園水利組合、三七水利組合、
三層水利組合、二甲九水利組合、石頭溪水利組合、大安水利組合、永豐水利組合)
公共埤圳桃園大圳事務所 桃園水利組合平面圖 桃園水利組合時期組合員暨工作人員 大溪水利組合時期工作人員

民國34年再改組為桃園農田水利協會

(1) 桃園農田水利協會
(2) 湖口農田水利協會
(3) 大溪農田水利協會
(4) 新莊農田水利協會
(5) 海山農田水利協會

民國37年改組為桃園水利委員會

民國39年更名為桃園大圳水利委員會

(1) 桃園水利委員會(民國39年桃園大圳水利委員會)
(2) 湖口水利委員會(民國43年湖口水利管理處)
(3) 大溪水利委員會
(4) 新莊水利委員會
(5) 海山水利委員會

桃園大圳水利委員會灌溉位置圖 水利委員會時期辦公廳 大溪水利委員會時期委員及工作人員

民國45年合併大溪水利委員會及湖口水利管理處改組為台灣省桃園農田水利會

民國59年合併新海農田水利會,仍沿用台灣省桃園農田水利會名稱,合併後灌溉面積達34,568公頃

原新海農田水利會民國59年時工作人員 原新海農田水利會第四屆會員代表

由於都市及工業發展,使得農田面積日趨減少,民國106年灌溉面積為22,677公頃

  綜合以上文獻,農田水利署桃園管理處埤圳管理沿革如表1。顯示農田水利署桃園管理處塑造了桃園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榮景,農村地區隨處可見的灌溉埤塘及水圳有著歷史上獨特的意涵,雖然隨著時代變遷而導致部分埤塘及水圳喪失原有的功能,但是,埤塘及水圳所代表的先民智慧累積,是值得人類利用與珍惜保護的重要資源。蛻變後的埤塘及水圳功能包括具有水利環境景觀、保留歷史遺產價值、展現常民文化、發展休閒遊憩、打造城鄉新風貌等功能,可為台灣埤塘及水圳的未來發展與再定位注入新生命。

公共埤圳組合時期
(1919年~1930年)
水利組合時期
(1930年~1945年)
水利協會時期
(1946年~1947年)
水利委員會時期
(1948年~1955年)
農田水利會時期
(1956年~2020年)
農田水署桃園管理處時期
(2020年迄今)
桃園水利組合
三七水利組合
三層水利組合
後村水利組合
十二股水利組合
石頭溪水利組合
二甲九水利組合
大安水利組合
永豐水利組合
潭底水利組合
桃園水利組合
湖口水利組合
大溪水利組合
新莊水利組合
海山水利組合
桃園農田水利協會
湖口農田水利協會
大溪農田水利協會
新莊農田水利協會
海山農田水利協會
桃園水利委員會
(1950年更名為桃園大圳水利委員會)
湖口水利委員會
(1954年湖口水利管理處)
大溪水利委員會
新莊水利委員會
海山水利委員會
民國45年合併大溪水利委員會及湖口水利管理處改組為台灣省桃園農田水利會

桃園農田水利會
新海農田水利會
(1970年併入桃園農田水利會)
2020/10/01改制為公務機關,全銜改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桃園管理處。
2023/8/1配合農業部組改更名為農業部農田水利署桃園管理處。
表1:埤圳組織管理沿革
1980年臺灣省水利建設概況圖 1984年臺灣地區農田水利會灌溉區域圖 1999年臺灣地區農田水利會灌溉區域圖